|
咱們釣魚人最懊惱的事,莫過于眼看著魚漂猛地一頓,趕緊提竿卻只拽上來空鉤,甚至連魚影都看見卻讓它掙脫了。每次遇到這種情況,釣友們總愛說 "魚太精了"" 運氣不好 ",其實啊,十次脫鉤九次都是咱們自己沒注意細節。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聊聊,那些藏在釣具、餌料、操作里的" 脫鉤陷阱 ",幫你把跑掉的魚重新釣回來。
一、魚鉤選不對,好比用菜刀剪指甲
好多新手釣友買魚鉤時就盯著 "大號結實",覺得鉤子越大越不容易跑魚,結果往往適得其反。上周在水庫遇見張大哥,一上午脫了七八次魚,我過去一看,他用 7 號伊勢尼釣二兩的鯽魚,那鉤子比魚嘴還長一半,魚剛把餌吸進去,鉤子還沒碰到上顎就被吐出來了。其實魚鉤選擇得看 "三匹配":
1. 魚種匹配:釣鯽魚這種小嘴魚,用 3 - 4 號袖鉤最合適,鉤尖到鉤柄的長度剛好能穿過魚唇;釣鯉魚就得換 5 - 6 號伊勢尼,寬鉤門能吃住魚的厚嘴唇。之前我試過用袖鉤釣草魚,魚一甩頭鉤子就變形了,后來換成新關東 0.8 號,再也沒出現鉤門被拉開的情況。
2. 魚嘴結構匹配:像黃顙魚這種下頜有尖刺的魚,得用長柄鉤,方便摘鉤還能避開刺兒;釣鰱鳙這種濾食性魚類,就得用鉤條細、鉤尖內彎的伊豆鉤,魚吸餌時鉤子更容易入口。去年在千島湖釣胖頭,同行的老李一直用普通袖鉤,魚咬鉤時總因為鉤子重量不夠,被魚鰓耙子擋住,后來換了伊豆 7 號,中魚率立馬提升。
3. 餌料狀態匹配:掛玉米、紅薯這種硬餌,得用帶倒刺的鉤子,不然餌掉了鉤子還在水里;開拉餌釣鯽魚,用無倒刺袖鉤更順暢,魚吸餌時阻力小。我見過有釣友用帶倒刺的伊勢尼掛拉餌,結果餌料老是卡在倒刺上,魚根本吃不進去,你說這能不跑魚嗎?
二、餌料狀態差,魚吃餌像吞石頭疙瘩
咱們總說 "餌料對路魚開口",可餌料狀態不對,魚就算開口也吃不牢。上個月在黑坑釣羅非,旁邊的王師傅一直抱怨 "魚咬鉤就跑",我瞅了瞅他的餌,硬邦邦的像個小面團,扔進水里五分鐘都沒霧化。你想想,魚用嘴唇抿一下,感覺嘴里硌得慌,能不趕緊吐出來嗎?好的餌料得做到 "三軟三忌":
1. 軟硬度要像耳垂:不管是搓餌還是拉餌,揉好后用手指按一下,能慢慢回彈但不塌陷。釣鯽魚時,我習慣在商品餌里加 10% 的雪花粉,讓餌料更蓬松,魚一吸就進嘴。之前試過開餌時水加少了,餌料硬得像橡皮,結果釣了一天,提竿十次有八次鉤上沒餌,你說魚能鉤得住嗎?
2. 附鉤性要 "粘而不黏":餌料在水里得慢慢霧化,到底后鉤上還得有殘留。釣鯉魚時,我會加 5% 的粘粉,讓餌料入水后外層先散落,內層還牢牢掛在鉤上。有回偷懶沒加拉絲粉,餌料入水就散,魚還沒來得及咬鉤,餌就沒了,更別說吃住鉤了。
3. 比重要輕如絮:釣水深超過 2 米,餌料比重太大會讓魚吸餌費勁。我通常會加 20% 的輕麩,讓餌料在下沉過程中慢慢飄落,魚追著餌吸的時候,鉤子很容易就進嘴了。之前釣鰱鳙時不懂,用重餌釣底,結果魚在中層截口,餌料還沒到嘴就掉了,脫鉤率自然高。
三、提竿時機錯,好比追公交跑過站
好多釣友看見魚漂動就著急提竿,結果不是錨到魚就是空鉤。其實提竿得看 "三目相":
1. 鯽魚看 "頓口三分之一":鯽魚咬餌時,漂尖先往下頓半目,然后慢慢上升。這時候別急著提,等漂上升到停住的瞬間再提,十有八九正口。上周在野河釣板鯽,旁邊的新手只要看見漂動就提,結果釣了半天全是錨上來的魚,而我等漂穩穩上升后再提,全是正口,你說哪個脫鉤率低?
2. 鯉魚看 "黑漂兩秒后":鯉魚吃餌謹慎,先含住餌慢慢游,漂先慢慢下沉 1 目,然后突然黑漂。這時候得等黑漂后停 1 - 2 秒再提,給魚把餌吃進去的時間。去年在水庫守大鯉,有次看見黑漂立馬提竿,結果鉤子只掛住魚唇邊緣,魚一甩頭就跑了,后來學會等兩秒,中魚后鉤子都在魚嘴正中間。
3. 草魚看 "斜漂走水時":草魚吃餌喜歡邊游邊吞,漂會斜著被拖走。這時候別著急,等漂被拖走 10 厘米左右再提,鉤子已經完全刺入魚嘴了。我試過看見漂斜就提,結果鉤子剛碰到魚嘴,魚一擺尾就脫鉤了,后來掌握了這個時機,中草魚很少跑魚。
四、線組搭配亂,好比穿西裝打運動鞋
線組就像釣魚的 "衣服",搭配不對既不舒服又容易出問題。好多釣友覺得 "子線越細越靈敏,主線越粗越保險",其實不然。上個月在競技池,看見一位釣友用 1.5 號主線配 0.8 號子線釣鯽魚,結果頻繁切線,后來發現他的子線打結了還接著用,拉力值早就下降了。合理的線組搭配得做到 "三對應":
1. 目標魚大小對應:釣 1 斤以內的魚,主線 1.0 + 子線 0.4 足夠;釣 3 - 5 斤的魚,主線 2.0 + 子線 1.0 更保險。我釣鯽魚一直用 0.6 號子線,有次遇到斤鯽,子線質量不好,直接被拉斷了,后來換成品牌子線,同樣的號數再也沒切過。
2. 魚鉤大小對應:子線太粗會擋口,太細鉤不住魚。一般來說,子線號數是魚鉤號數的 0.3 - 0.5 倍。比如用 4 號袖鉤,配 0.4 號子線剛好,既不會擋口又能吃住鉤。之前試過用 0.8 號子線配 3 號袖鉤,結果魚咬鉤時子線在魚嘴里打彎,根本鉤不住。
3. 水情魚情對應:釣流水時,主線得稍微粗點,不然漂相不穩定;釣滑口魚,子線得細點,讓魚放松警惕。去年在閘口釣流水,用 1.2 號主線配 0.6 號子線,結果漂老是被水流沖得亂晃,提竿時機把握不準,脫鉤率很高,后來換成 1.5 號主線,漂相穩定了,中魚率也提高了。
五、調釣太死板,好比用鑰匙開密碼鎖
好多釣友照搬 "調四釣二",結果到了不同水域根本不管用。調釣得看 "三變化":
1. 餌料比重變化:掛重餌(比如玉米)得調鈍點,讓雙餌觸底,不然漂相出不來;掛輕餌(比如拉餌)得調靈點,讓一餌觸底一餌懸浮,魚咬鉤時漂相更明顯。我在野河釣鯽魚,掛紅蟲時調平水釣 2 目,魚咬鉤時漂輕輕上頂,提竿就是正口;掛拉餌時調 5 目釣 3 目,頓口清晰,很少脫鉤。
2. 魚口輕重變化:魚活躍時(比如夏天),調釣可以稍微鈍點,避免假信號;魚口輕時(比如冬天),得調靈點,抓細微漂相。去年冬天釣鯽魚,魚口特別輕,調 3 目釣 1 目,有時候只看見漂尖動半目,提竿就中魚,要是調鈍了根本看不見信號,自然釣不到魚。
3. 水底地形變化:水底有醬層(淤泥厚),得調釣讓餌離底,不然餌陷進泥里魚找不到;水底有石頭縫,得調鈍點,讓鉤子躺在石頭上,魚更容易發現。我在有醬層的水庫釣鯉魚,調 6 目釣 4 目,讓餌懸浮在醬層上面,魚很容易就發現餌料,中魚后鉤子也不容易掛底,脫鉤率自然低。
說了這么多,其實脫鉤的根本原因就是咱們對魚的習性、釣具的特性、水情的變化沒研究透。釣魚就像跟魚 "斗心眼",你多懂它一點,它就少跑一條。下次出釣前,花十分鐘檢查一下魚鉤有沒有倒刺磨損、餌料是不是軟硬合適、線組搭配是否合理,保準你脫鉤率減半。
最后想問問各位釣友,你們平時釣魚時,脫鉤最頻繁的是哪種情況?是提竿太早還是太晚?有沒有自己總結的防脫鉤小技巧?歡迎在評論區分享,咱們一起把跑掉的魚 "追" 回來!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注冊
x
|